首页 · 教学故事

用镜头记录非洲,用中文弘扬文化

来源:《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六年来,从科摩罗到加蓬,国际中文教师路维乙在非洲播撒着知识与文明的种子。她不仅教会了学生们标准的中文,更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东方古国的独特魅力。“国际中文日”节目展演、“汉语桥”中文比赛……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对中华文化从好奇到热爱。教学之余,路维乙也用视频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她的镜头,更多人了解到非洲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文化交流的美好故事。

面朝大海,中文花开

2019年,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毕业后,路维乙通过非洲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选拔,加入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8月的一天,她打包了49公斤的行李,经过长达23小时的飞行,穿越半个地球,来到位于西印度洋的非洲岛国科摩罗。“当时出国的时候(心态)非常猛”,面对崭新的环境,路维乙带着一股子冲劲,很快投入到充实的工作中。

在科摩罗大学中文系,日常课程有听力、口语、阅读等。虽然这些学生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但想要顺利通过中文水平考试,路维乙还是花了不少心思。课本太难,她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调整。“把超纲的词汇和句子都改了一遍,放弃了原文的配套听力,自己给他们反复读。”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她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坚定了她投身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2021年10月,她通过面试,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公派出国教师。

图片3.jpg

教学之余,路维乙也致力于帮助当地发展中文教育。2022年的7月,她前往莫埃利岛休假。在科摩罗的四个岛屿中,只有大科摩罗岛和昂儒昂岛有中文教师。“莫岛本地对中文的了解不多,走在路上也没有那么多‘你好’。”路维乙萌生了在这里招生的念头,她打印了厚厚一沓宣传单,走进岛上4个城市的10余所中学宣讲。“出于最开始选择这份工作的本心,让这里想学中文的人知道,我们有学中文的途径,在科摩罗大学孔子学院有中文教师,就很满足了。”同年8月,她在这里上了一个月的中文课,还筹划了一场精彩的“莫岛中文班结业典礼”。10月,科摩罗大学的新学期开始了,拿到中文系的新生名单,她惊讶地发现有一半学生来自莫岛,“来科摩罗三年多里最有意义的一个月,我的工作没白做。”路维乙喜极而泣。

“每天跟学生待在一起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学生们热情活泼,与路维乙成为了好朋友,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次上课时临时停电,她教学生唱起《生日快乐》歌,他们在歌曲末尾加上了刚学的新词“老师”。虽然那天并不是她的生日,但路维乙心里暖暖的。“那一瞬间感动得鼻子有点酸,中文课堂的魅力对我来说就体现在这种日常里吧。”

图片4.jpg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2023年9月,她结束了在科摩罗四年的教学时光,学生们依依不舍,赶到机场唱着歌送别。回国休息、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她再次踏上飞往非洲的航班,继续以公派教师的身份在加蓬发光发热。

共享中华文化盛宴

2024年年末,当春节申遗成功的喜讯传到加蓬,路维乙激动不已:“见证春节申遗成功,我骄傲!能尽自己所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自豪!”今年春节,在加蓬邦戈大学孔子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上,她将中文教学与春节民俗体验有机融合,教当地青年写毛笔字、剪窗花,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这样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遍布课堂内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学生们对这些概念从陌生到熟悉。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诸多活动中的“重头戏”。过去四年,路维乙辅导出三个科摩罗赛区的冠军。她忆起与学生拉一莎并肩奋战的那些日子。“除了上课,基本上每周都会抽三到四天陪她在教室练习唱歌跳舞和演讲,每次都排练到晚上才结束。”拉一莎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当时中国援非医疗人员治愈了她外婆的眼疾,从那时起,她就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图片5.jpg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路维乙对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思考。一方面,作为一名“文化解说员”,她非常骄傲能够把中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与独具魅力的文化介绍给当地民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源泉,启发人们对当下、未来的思考。路维乙期待开展更多文化交流活动。“比如结合儒释道的思想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组织一个研讨会,带领我们学生感受一下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另一方面,她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要拥有跨文化思维,不只是要把中华文化讲出去,还要和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大家才能达到一种相互尊重的状态。”

图片6.jpg

打开一扇魅力之窗

“穿过印度洋的风,跟我感受这个神秘的非洲国家。”2020年2月,路维乙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分享了一段科摩罗的海岸风光,而这条视频也被网友戏称为“梦开始的地方”。几年来,她记录下在非洲生活的点点滴滴,22万网友通过她的镜头,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也更加了解国际中文教师这个职业。

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路维乙拥抱着生活的一切。随手买到特别好吃的巧克力蛋糕,她会露出满足的微笑;给学生播放故宫的纪录片,看到他们举起手机录像,也会想家想到掉下眼泪;就连令她最“头痛”的问题——在水果摊接二连三不幸挑到烂水果,她都是自我调侃一番后重整旗鼓。路维乙说,她有着自己的适应环境“三步法”:了解、接纳、融入。“没有什么问题值得人去烦恼,问题产生后我们要一步一步解决它。”她愿做一株热带雨林的植物,敢于把根系扎进生活的裂缝。

路维乙感慨道:“来到非洲以后才发现,没有什么比身为一名中国人更自豪了。”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孔子学院的鼎力支持,令人安心的物资与医疗保障,“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2024年9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加蓬,开展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路维乙有幸见证这一时刻,看到医护人员不辞辛劳为民众体检、治疗,船上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当地人得到诊治后灿烂的笑容,一份骄傲油然而生。她的镜头也记录下多位加蓬民众的真诚祝福:“中加建交50周年,友谊万岁。”

图片7.jpg

“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幸福的,”路维乙说,“决定去非洲教中文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事。”她曾触摸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近距离感受动物大迁徙的狂野,惊讶着街头妇女夹着婴儿、头顶水桶依然稳步如山,感动于学生们望向她的一双双明亮的眼。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非洲的时光见证了她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她将心怀感恩,勇毅前行,继续投身中文推广事业,为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中文联盟

技术支持:五洲汉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