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创新中讲好中文故事
来源:语合中心微信公众号
巴西工作的六年时光,段世广从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多才多艺的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不仅让他收获成长,也让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让中文学习自然发生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是每位老师都要面对的挑战。对于这一难题,段世广巧妙地将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学生生日会上,他会带着大家学唱中文“生日快乐”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很快掌握新的中文知识。中秋节,他与学生一同欣赏河南卫视文艺节目,看“飞天”翩跹起舞,丝绸之路熠熠生辉......精彩的演出让学生们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轻松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
教学过程中,段世广也会和当地学生学习葡萄牙语,丰富自己对当地语言的理解。巴西学生分享本地特产时,段世广就变成“学生”,一字一句认真学习每种蛋糕的葡萄牙语名字。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也让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遇到教学问题时,他也会及时请教本土老师,或是主动在网上寻找解决办法,并结合巴西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段世广不断优化课件、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学生们的中文水平。
回归传统文化教学
在深入中文教学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段世广努力贴合学生心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始终保持吸引力。
几年前,巴西学生们还在对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感到惊奇,但随着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在巴西逐年普及,同样的课程内容已不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对此,段世广及时改变思路,不再过多讲述“科技热点”,而是回归传统文化教学。他发现巴西学生对中国菜、中国龙、中医和“太极”等传统文化元素始终兴趣浓厚,于是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推陈出新的动态话题,总能让学生们津津乐道。他们开始主动关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中文学习背后的文化涵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时代日日新,但不变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段世广说。
不止于此,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还得了解巴西文化。段世广在切身体会巴西的地域文化与思维方式后,将中巴文化相结合,找到发力点,设计“社会情境”等课程,引导学生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的感悟。历史与地理知识、时事新闻等内容被段世广灵活运用,丰富课程细节,赋予课堂更多活力。学生们也经常会提出各种与中文和文化相关的有趣问题,段世广都会一一解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做精通“十八般武艺”的老师
段世广说,“国际中文教师不止需要会教中文,也要不断提高‘十八般武艺’。”
他熟练运用Photoshop等绘图工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图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他利用PS中的笔刷工具教授偏旁部首,将电脑屏幕变为黑板,带着学生们艺术地学习汉字笔顺和笔顺规则。“在画板上,可以对象形字的由来进行涂抹设计,帮助学生发现文字之美。”
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特长,段世广还主动承担了很多孔院管理工作。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时,他就已经掌握了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软件的技能,从制作简单海报开始,为中文课校内招生、孔院文化周等活动提供充满设计感的“奇思妙想”,展现了出色的策划能力。段世广擅长摄影和视频制作,他精心拍摄制作的数千份照片和视频片段,记录下孔院大家庭的美好时光。
段世广的南美洲教学之旅仍在继续。他希望学生们在未来留学中国时,能够真正理解曾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脉搏。他说,“踏上南美洲这片热土的最初那一刻,也曾迟疑和困顿;如今,面对这里还在关注着我的人,我已变得热情而自信。我不仅是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在他们面前,我还代表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