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沙漠的中文之桥
来源:语合中心微信公众号
在非洲西北部,广袤的沙漠与无垠的海洋交织出毛里塔尼亚的独特画卷。这片土地因沙漠而神秘,因中文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在这里,中文教师们用爱与智慧,为当地中文学习者搭建起跨越沙漠的友谊之桥,书写着中毛文化交流的动人篇章。
初心与坚守
国际中文教师岳永刚与非洲的缘分,始于硕士期间与苏丹同学的相识。那次偶然的相遇,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非洲文化的新窗,也种下了他对非洲的向往之情,“当时我有两个来自苏丹的同学,通过他们,我认识了很多非洲朋友,接触到了许多非洲文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非洲文化产生了好奇,想去非洲看一看。”2021年5月,带着对非洲的好奇和对中文教育的热忱,岳永刚正式加入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孔子学院,在这片沙漠之地开启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全新旅程。
李漠于2023年4月通过语合中心选拔来到毛里塔尼亚。她表示:“通过教授中文和文化交流,让远隔山海的非洲国家人民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同时自身也对非洲有了切身感受,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尽管当地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这些困难从未动摇她对这份工作的坚守。她专注于毛里塔尼亚的中文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毛里塔尼亚学生感受到中文的魅力。
在毛里塔尼亚,中文教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地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设施相对简陋,网络信号不稳定等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岳永刚和李漠等人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积极适应环境,努力克服困难,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岳永刚说:“在这里,学生也能感受到中国老师们的努力,走进教室时迎接我们的是一张张笑脸。我有一种感受愈来愈深,那就是:唯有热爱,方能致远。”
点亮学生中文之路
中文在毛里塔尼亚是一门充满挑战的新语言,尤其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中文的声调如谜题一般难解,汉字书写似繁复的艺术。岳永刚以耐心为笔,以鼓励为墨,为学生描绘出中文学习的蓝图。他有一个学生,刚开始觉得学习中文比较困难,尤其是写汉字。岳永刚一直鼓励他坚持下去,并抽出时间陪他温习知识、练习写字。现在这位学生的中文水平提高很快,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意思,对中文的学习兴趣极高。
李漠则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她深知,关爱与鼓励是开启学生心门的钥匙。在课堂上,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中文的声调和汉字书写对当地学生来说很陌生,教师需要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融入画图、身体语言、同伴互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
通过中文教师的耐心指导和精心授课,学生们慢慢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中文学生的数量也开始成倍增长。他们从最初的陌生和困惑,到逐渐能够流利地用中文交流,能够书写工整的汉字,能够理解并运用中文的语法结构......中文教师们用智慧和耐心,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点亮了他们学习中文的道路。
播种友谊的种子
在毛里塔尼亚,中文教师们深知,语言是文化之舟,文化是语言之魂。他们积极组织主题征文比赛、短视频创作赛、中华文化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李漠带领学生走进京剧的世界。面对学生最初的畏难情绪,她先让学生由浅入深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地位,从欣赏入手,再开始逐步引导他们跟唱。对于那些难唱的曲调,她与学生一起反复琢磨,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学生们在一次校内庆典中给毛里塔尼亚当地民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京剧表演,观众们为之惊叹,京剧这一中国国粹在沙漠之国绽放出了独特光彩。
近年来,随着中毛两国在经贸和人文领域的往来日益密切,到中国留学成为许多毛里塔尼亚学生的梦想。他们积极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不少人获得留学中国的机会。学生黄达是其中之一,他感慨地说:“我最爱李老师教给我的这句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李老师教给我的第一首中文歌是《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她不仅教给了我知识,更传递给我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力量。”
2025年是中毛建交60周年。李漠在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对两国友好关系有了更深的感悟。她亲临现场参观了中国援建的许多项目,也通过日常生活点滴见证着中毛文化的深度交融。当地民众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更是让她感受到两国人民之间真挚的情谊。这些都成为她坚守国际中文教育岗位的不竭动力。
在毛里塔尼亚的土地上,国际中文教师们用爱与智慧为两国人民搭建起一座坚固的友谊桥梁,让中文成为连接中毛两国的纽带,让文化交流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友谊之花在沙漠中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