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麦克法兰:在英国重新发现中国
信息来源: 人民网-英国频道、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等
基于多年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联合创始人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尼泊尔、日本等不同的文明展开研究和实践。
多年来,他不仅出版了多部在科学界、人文社科界和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还与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了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多次参与举办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中英文化互鉴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一座连接中英文化的桥梁。
经过近20年来对中国文明的研究,他真诚地表示,希望深化东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实现不同文明互通交融、和谐发展的终身理想。
初识中国,打开“新世纪”的大门
直到55岁那年,麦克法兰才第一次有了去中国看看的计划。那是1996年,他在中国待了10天,去了北京、西安、桂林等地,第一次中国之行令他印象深刻。
2002年他去到中国偏远村庄,那是一次很棒很有意义的经历。2003年,他到武汉穿越长江,还去了云南、四川,这一次让他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和感受,亲眼见证中国发生的巨变。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去中国。
作为对另一种文明进行研究的学者,无法真正成为尼泊尔人、日本人或中国人,而想要迅速深入了解此文明的唯一方法就是多交朋友多沟通,真诚待人。他的妻子一路上会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他还拍摄很多视频资料。2002年至今,他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视频片段,很可能这些资料是独一无二的。他花了大概十年、十五年时间才开始真正深层次地了解中国。
说到中国朋友以及难忘的地方,他脑海中顿时涌现很多回忆。他那些年轻又有天赋的学生们就中国的事物为他进行详细解释,对他帮助很大。同时,他还有机会认识众多经历非凡又十分有趣的中国朋友,包括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
在中国期间,他结识了很多资深学者,还得以与中国顶尖的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交流。这些朋友后来也来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与他进行学术交流之余,甚至带来了昆曲戏剧表演。他认识了众多中国优秀艺术家,有杰出画家、音乐家等,几乎涉及各方各面。
提到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他会说,就像有一大篮子的水果放在你面前,没法说自己只喜欢苹果,不喜欢橘子或葡萄。中国是一个多元国家,这也是他爱上中国的原因之一。他去过中国17次,每次去都对中国有更丰富的认识。中国不同的地方文化、方言等存在很多差异,让人永远不厌倦。
他和他的夫人莎拉一次又一次地去中国,不仅是中国风景、食物、建筑令人着迷,最重要的是喜欢这里的人。他们发现中国人非常热情,他的中国朋友们温暖体贴,真诚待人,对他们也特别照顾。他如今的很多中国朋友都是20年前认识的,中国人很珍视并维系人与人直接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谱写协奏曲,理解异国文化
麦克法兰认为很多汉学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他,他主要的特点在于研究中国的方式。他觉得中国需要发展人类学,而这又正好是他擅长的领域。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不能单独割裂来谈。这是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也是比较性的研究方法,要经常将研究对象置于比较中,与其他多数学科不同。
要真正看懂中国,就得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同时也得走进现代生活,去城市和乡村,与人交流,将宏观观点与微观观点结合起来,或许就可以称得上开始了解中国某些部分了。他自己的书库有上千本关于中国的书,目前他已读完差不多一半,但假如他只是读书,并没有频繁实地去中国看看,假如没有中国朋友的帮助,他就不能说自己了解中国。这也是很多西方人认为自己很难读懂中国的原因。
《中国、日本、欧洲以及英语文化圈》这本书是在2017年至2018年间写的,于2019年在英国出版,中文版今年刚发行,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本关于四大文明比较的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应该试着将文明简化,看到文明本质。
中国与西方有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而他最近给自己和妻子布置的任务就是要试着在两种思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人类学的使命,优秀的人类学家既要融入自己的文明,同时要敢于跨越,抛开偏见和固有观念,成为另一文明的一员。既不丢失对自身文明的认同,又要敞开胸怀去理解其他文明,进入他们的世界,发现其中的异同。
因此,这本书主要通过文明间的和谐理念为读者搭建桥梁。就像一首协奏曲,乐谱有不同音符,有的由小提琴奏响,有的由大提琴或低音提琴奏响,不同乐器保持各自特色相互协作才能奏出和弦。中国向来崇尚“和而不同”,他相信,通过增进了解,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
携手同行,架起中英文化桥梁
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麦克法兰认为必须从各层面着手才有效,组织研讨会、暑期班、文化艺术节等,还有就是通过出版物进行推动。因此,几年前,他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剑桥康河出版社,旨在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他们与其他出版社合作出版各类书籍,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中国和西方都进行出版的公司之一。
他们在剑桥设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书店,在中国也有同事和合作伙伴,他们与中国商务印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中国的出版社有很多图书出版合作项目。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他们将中文书籍译为英文,或将英文书籍译为中文,并将中国有意思、有意义的思想观念介绍给西方人,也将西方思想的精华带到中国。今年,他还参与创立了剑桥康河书院 ——一个促进知识交流与创新的国际性平台。希望通过多层面的合作模式,可以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